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,校企雙方都在為培養“準職業人”這個準成型產品而相互考證,學校既要保證培養技能人才的需要,選擇設備先進、技術力量較強的企業作為學生進行生產實踐的實習基地,又要關注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問題,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薦(安置)畢業生就業,而企業在履行基本的社會義務和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以外,更加關心建設一支相對穩定、愛崗敬業、技術熟練的高素質員工隊伍,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,把學校和企業緊密地在了一起,實訓基地的建立,為培養學生職業技能、職業素質,達到技能過硬的教學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證。
1 建立生產實習基地+學校培養模式
按照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辦學思路,本著“優勢互補,互惠互利”的原則,可就電梯安裝維修工建立如下模式。
階段:我們讓機電專業學生在學習電梯安裝維修課程時,同步跟隨企業一臺電梯的安裝過程,進行合面跟班作業。
學生先從電梯設備入場開始,認識電梯部件、井道的軌道安裝,是整個電梯安裝的重要部份,學生應全程跟班組作業。經過這一階段,學生對電梯的建筑基礎有了深刻的了解,然后返校學習。盡管學生沒有崗位生產技能,甚至不會工作,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、學習,他們對電梯安裝環境有了一定了解,產生了好奇心和許多疑問,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,堅定了他們學技能的信心。這一目的達到后,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,解決他們的所有疑惑,這樣學生知道為什么學習,他們的積極性、主動性被調動起來,學技能的熱情高漲。
第二階段:經過在校專業知識培訓,學生有一定理論基礎了。在學習中,我們應采用模塊化教學,對電梯安裝中需要的專業基礎知識,如三相交流電知識、電動機工作原理,變頻技術、繼電控制理論,計算機控制原理等知識進行系統學習,并認識具體的元件。
第三階段:回到現場正好電梯進行機房設備安裝。學生從理論又很快地轉化為實踐操作認識過程。后是轎箱與廳門的安裝,學生在這一實踐過程中,主要掌握機械的裝配技術。他們對機械安裝中定位、打孔、組架等有了實作基礎。對電機力量的傳遞技術有了感性認識,電梯準備進入后的調試階段。
第四階段:再次回到學校進行電梯工作原理的全面學習,讓學生知道電梯是如何工作的,什么是電梯的安全工作和安全回路調式、電梯驗收等。當學習完成后,回到現場跟隨生產廠家進行調試,整個過程約需二個月的時間。
2 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的思路
2.1 開展校企合作,關鍵的是選擇企業
在尋求合作企業的過程中,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企業的核心技術,企業規模及發展趨勢,然后針對我校的專業情況,找到與企業的對接口、切入點。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,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學生,走出去請進來,把企業的需求作為學校的追求;學校為學生“做媒”,嫁到“好婆家”;企業找到了專業對口,能頂崗工作的人才,學生找到了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,無形中增加了學校的度。我們必須利用我們現有的優勢,擴大就業范圍,選擇專業對口的企業,進行深度的校企合作,實現以“出口拉動進口”的局面,只有出口暢通了,學校在企業站住腳了,學校才有生命力,效益好的企業愿意與我們合作了,宣傳渠道自然形成,進口問題自然解決了。
2.2 搭建“兩個”平臺
一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,成員由企業領導、技術人員、學校領導、學校專業骨干教師組成,主要研究確定人才培養目標、專業設置、職業崗位能力和制訂校企合作教學計劃,監督檢查學生學習培訓的全過程,協助安排學生實習,推薦學生就業;學校以指導委員會為紐帶,開展交流研討活動,獲得信息,企業也從中了解學校培養學生狀況,使校企得到加強,促使雙方進一步合作。
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聯絡員隊伍。校企合作是為學生量身定做的培養模式,聯絡隊伍起舉足輕重的作用,學??蛇x派責任心強的專業教師,加強與合作企業溝通、協調,拓展合作領域。
2.3 全面實施“一體化”教師培養
“打鐵還須自身硬”,有了先進的培訓教學設備,如何能更好地應用于技能培訓,為學生提升服務能力?師資起著決定性作用。我們的學生基礎差,綜合素質低,為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,我們選擇以理論知識夠用為度,加強技能訓練,所以要求我們的教師既具有管理學生的能力,又懂理論還能帶實習,我們現在已開辟教師第二課堂,通過校本培訓完成理論實習一體化教師的培養,同時,開展校企合作,我們可以有計劃安排教師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,掌握崗位技能要求,參與企業技術改造,了解企業技術發展,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,加快學校“一體化”教師建設。
校企合作機制取決于學校培養學生的素質,我們必須堅持“以服務為宗旨,以就業為導向”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,構建以“出口暢”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,把素質教育能力培養,技能培訓放在教學*。
3 今后努力方向
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,當前校企合作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我們解決。如學生生產安全的問題、企業實踐與教學進度的協調問題都是校企合作的難題,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長期模式來解決。
職業教育和培訓要想真正建立起“以企業為主體,職業學校為基礎,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”的“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”,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業內和社會各界共同探索,特別是有了政府的支持,企業和學校才能聯手推動校企合作。今后,我們將繼續探索校企合作之路,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,為學校長期穩定發展做出貢獻。
電話
微信掃一掃